青海


青海师范大学校长何波

为进一步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中西部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制定出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提出“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水平等方面”的改革目标。青海师范大学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使区域特色转化为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青海师范大学校长何波进行了专访。

“中国梦”宣传教育要融入教育教学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您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高校具有怎样的社会担当?

何波: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推进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努力构建和宣传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正能量文化,把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造就一大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人才。作为民族地区高校,青海师范大学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努力发挥“中国梦”的凝聚作用,对深化民族地区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以及各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梦”是强国梦,强国必先强教。高校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高校真正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孵化基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鼓励大学生追求青年之梦、学子之梦,引导广大学子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在近60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

何波:培养民族地区各层次的教育教学人才是青海师范大学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实际,探索出一条以教师教育、双语教学、高原体育训练为特色的办学道路,成为了培养民族地区师范人才的摇篮。

高校办学应避免同质化现象,办出自己的特色。秉持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办学思路,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青海师范大学把为民族教育和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办学立足点,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师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其中藏汉双语教师培养就是我校的一个显著特色。依托国家在我校设立的藏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了一批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藏汉双语教师教育为主的具有高原特色、在西部地区和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特色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符合实际的藏汉双语教师培养的完整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目前由我校编制的藏汉双语教材被全国很多民族师范院校所采用,并获得了两项国家教学优秀成果奖。

第二个特色是民族师范教育。我校的办学宗旨是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为青海等省区藏区培养一批批能够下得去、用得上、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的高层次师资队伍。依靠推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师范类课程,以及藏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通过不断实施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使我校的师范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第三个特色是高原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校不断强化高原体育训练这一特色,保持了在全国高水平运动示范单位中的优势地位。

启动“人才立校”战略助推内涵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内涵式发展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请问贵校是如何把内涵式发展落实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上的?

何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高校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以质图强,是我国建设科教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的战略选择。如何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我觉得根本靠改革,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提升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更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为推进内涵式发展,我校启动了“人才立校”的发展战略。第一,实施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性课程模块”与“综合素质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第二,实施柔性引智计划,助推师资队伍建设。以2009年青海省实施“昆仑学者”计划为契机,通过引进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新兴交叉学科及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相结合,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三,以人才培养为归依,完善以藏汉双语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作为国内第一所开设理科藏汉双语教学的高校,青海师范大学近年来在藏汉双语教学模式上更加注重突破专业意识的局限,深入探索双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第四,积极推行本科专业评估,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同时启动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通过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培养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问,青海师范大学就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出台的“繁荣计划”有哪些新举措?

何波:青海师范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是:文理并重,协调发展,坚持传统学科和新型学科双翼发展,突出“民族”和“区域”特色,以重点学科为抓手,整合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繁荣高校社会科学既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反映,也是我校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为了配合“繁荣计划”,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整合优势,努力构建全面高水平覆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保证藏汉双语教师教育等现有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第二,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重点人才培养和聚集计划,以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第三,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校企联合,组建若干与企业紧密联合的跨学科应用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平台,根据国家和青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开展重大项目攻关。

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内容,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与民族精神培养、人格品德塑造、文化修养熏陶等结合起来,与兴趣爱好、潜质开发、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培养合格的创新型、灵魂性的人才,这也是高校的使命。

分享到:
政策新闻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平安校园
自救自护
专家顾问
安全预案
资料下载
身心健康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身心专题
健康大讲堂
校园文化
校园资讯
创意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库
校园专题活动
课外延伸
校园饮食
饮食标准
营养食谱
食品鉴别
安全示范
饮食公开课
德育
德育课堂
德育故事
礼仪学堂
公益短片
国学
国学启蒙
国学课堂
国学讲坛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科技
科技前沿
科学漫谈
科学探秘
知识海洋
科普活动
名师讲堂
名家课堂
第二课堂
升学讲座
特级教师
世界名校公开课

音乐
走进音乐
音乐资讯
音乐学堂
音乐专题
音乐人生
美术
美术常识
美术教程
美育书籍
世界名画欣赏
武术
资讯
武德
武诀
武学知识集锦
资源中心
家长学堂
学龄前
小学
中学
家有考生
家庭教育

中国校园健康网络管理办公室

Copyright © 2014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

地址: 西城区西外大街135号北展剧场东二层 邮编 :100044

总 机 Tel:(8610)-6833 5833 邮 箱:office@chinaschool.org.cn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